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

2022年9月26日21:49:41中考291阅读模式

《曹刿论战》知识点梳理

一、原文

十年,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吃肉的大官们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吃肉的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庄公:“你凭什么条件(跟齐国)作战?”庄公说 :“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牲畜、玉帛,从来不敢虚报数量,一定对神诚信。”曹刿回答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的充分)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依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进攻。曹刿说:“可以擂鼓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将就要驱车追击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看了看齐军战车的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军败退的情况,说:“可以追击了。”于是就追击齐国军队。 打 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攻时,他们的士兵鼓足了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们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的军事行动)是很难推测的,我恐怕在那里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

三、文言实词

1.师:军队 2.伐:攻打 3.肉食者:位高禄厚的人 4.间:参与 5.鄙:鄙
陋,指目光短浅 6.安:养 7.专:独占    

8.徧:同“遍”,遍及,普遍 9.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0.帛:丝织品      11.信:言语真实         12.孚:为人所信服         13.福:赐福,保佑    14.狱:案件(今义:监狱) 15.虽:虽然(即使) 16.察:弄清楚

17.情:实情 18.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19.属:类

20.可以:可以用来,可以凭借     21.鼓:击鼓        22.败绩:溃败         23.驰:驱车追赶 24.逐:追逐,追赶 25.克:战胜 26.作:振作

27.再:第二次(今义:又一次) 28.衰:减弱 29.竭:耗尽

30.盈:充满,指士气正旺盛 31.测:推测,估计

32.伏:埋伏 33.靡:倒下四、中考题集锦                              1.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答:战争前,曹刿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认识到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在作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而是善于捕捉战机(“齐人三鼓”的时候进攻、“辙乱旗靡”的时候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战胜争利后,分析取胜原因,精辟深刻。

  1. 出身下层的谋士曹刿毛遂自荐,辅佐鲁庄公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的成功给你什么启发?

答:能力的展现需要一个舞台,当机遇尚未到来时,应该积极为自己能力的展现寻找机会,让别人认

 

识你,欣赏你,愿意为你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能联系选文通顺表达自己的感悟即可;若从鲁庄公知人善任的角度来论述亦可。)

  1. 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们以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他不“鄙”的原因。

答: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1. 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人三鼓之时,第二次是在辙乱旗靡之时(用原文填空,)。
  2. 你认为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有哪些?

答:(1)齐国是侵略国,鲁国是反抗的正义战争(齐师伐我);(2)鲁庄公政治上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曹刿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选择“齐人三鼓”的进攻时机和“辙乱旗靡”的追击时机;(4)鲁庄公任用能人曹刿, 让他亲自参与指挥作战。

  1. 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的看法呢?

答:从“有功”方面答:鲁庄公知人善任,用人不疑,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作为决策者,有一定的功劳。

也可从“无能”方面答: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作为统治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军事上的无能,完全依靠曹刿的才能才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1.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

答:曹 刿: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深谋远虑,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鲁庄公: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1. 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既克,公问其故”中的“其”指代什么?

答: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1. 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

  1. 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

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答: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 公问其故。

  1. 你认为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答: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三﹑取胜而不知胜因。可见鲁庄公是一个目光短浅,鲁莽草率,昏庸无能,急躁冒进的人。                            12.你觉得鲁庄公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吗?

答: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曹刿得以参与论战;二、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 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 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五、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曹刿论战》复习导引

一、理清线索,概括段意。1、本文有几条线索?

  • 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论战

 

  • 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论战2、概括段意

作者按照“公将战”“战于长勺”“既克”先后次序叙事。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对战前政治准备的分析。——突出了曹刿有关取信于民、人心向背的战略思想。第 1 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

第 2 层,是写曹刿见庄公后两人的对话,以突出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第二段,写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第三段,写战后曹刿对取胜原因的分析。——突出了曹刿的以弱胜强必须抓准战机、谨慎从事的战略思想。

这一段话用两个“夫”字领起两层意思:

第 1 层:提出了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

第 2 层:提出了作战中必须随时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二、课文内容分析

1、第一段写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说明了什么?

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表现了曹刿的深谋远虑和爱国精神,反衬肉食者目光短浅。

2、第一段写曹刿与鲁庄的对话有几问几答?重点说明了什么? 共三问三答,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

(1)既是对统治者的蔑视(流露出鄙视的神态),有显示出曹刿的自信。

(2)为下文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埋伏笔。

(3)衬托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4、战局初开庄公“将鼓之”,齐军刚败,庄公“将驰之”,刻画出鲁庄公是怎样的一个人?表现了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情绪。(军事上)

5、曹刿的语言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和动作“下视”“登轼而望”等,表现了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

表现了他谨慎的对待强敌,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的杰出军事才能。(审时度势, 讲究战略战术)

6、第二段曹刿的回答十分简略,并未作详细的解说,为什么?

  • 为下文曹刿的“论战”留下伏笔,使文章曲折多姿,增强艺术效果。
  • 当时战争态势紧张。
  • 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中心,为下文写战后分析时,让曹刿能集中“论战”,从而表现了他的“远谋”。

7、“即克,公问其故”的作用?

  • 承上启下。
  • 鲁庄公胜而不知其所以然,可见他完全不懂军事,点出了他的“鄙”。
  • 因公之“问”,自然引出曹刿的“论战”。

8、“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 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
  •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看敌情,贸然进军。
  • “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知什么原因

9、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1)战前的预见。“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3)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10、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什么?

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有利战机,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11、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 政治方面: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 军事方面: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有利战机,知己知彼,后发制人。

12、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 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爱是“人和”因素。
  • 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 因素。
  • 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 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后两点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三、课外延伸:

1、能不能说鲁庄公是一位昏君?

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终于认识到国君必须忠实地为老百姓办事,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在战争中得到人民的支持;在战争的过程中,能听取曹刿的意见,并充分的信任。这表明他与一般的昏君是有区别。

2、学习这篇文章后,对我们有何启示?

  • 从曹刿的角度:

①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

②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机遇,抓住有利时机。

③做事学习要细心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 从鲁庄公的角度:

①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②不管在任何时候,要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③做事需要深思熟虑,不能向庄公那样急躁冒进。

3、毛泽东高度评价“长勺之战”的经验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用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   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之时。虽然是一个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

4、中国的战史多次取胜的事例:

(1)楚汉成皋之战;(2)新汉昆阳之战;(3)袁曹官渡之战;

(4)吴魏赤壁之战;(5)吴蜀彝陵之战;(6)秦晋淝水之战等  这些都是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

四、写作特色:

1、文章详略得当。

记述一次战役,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所以紧扣“论战”来写,详写曹刿的言论。第一段,就曹刿“何以战”这一问题,写曹刿与庄公的三次对话,突出了曹刿有关取信于民、人心向背的战略思想。第三段写曹刿论取胜的原因,突出了曹刿的以弱胜强必须抓准战机、谨慎从事的战略思想。一、三两段,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刻画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主题,效果非常显著。对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的人数装备、战斗的激烈程度、战后的处理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进程的叙述,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充分地表现了《左传》善于剪裁,言简意赅的特点。

好处: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2、文章结构严谨。

  • 过渡句。

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渡到第二段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

 

  • 前后照应。

例如:第一段中“肉食者鄙”与第二段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和第三段中“既克,公问其故”相照应。第二段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与第三段中“辙乱”“旗靡”相照应等。

3、运用对比的手法。

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

能。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2年9月26日21:49:4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