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课文解读和课后练习题说明

2024年2月6日20:00:20中考41阅读模式

11 老王  杨绛

【读读写写】

(dēng) 绷(bēng) 捎(shāo) 惶(huáng)恐(kǒng) 肿(zhǒng)胀(zhàng) 

(huāng)僻(pì) 取(qǔ)缔(dì) 降(jiàng)格(gé) 镶(xiāng)嵌(qiàn) 

(mén)框(kuàng) 滞(zhì)笨(bèn) 侮(wǔ)辱(rǔ) 愧(kuì)怍(zuò)

【我的字词库】

zuàn:用手抓住或抓稳。

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huáng恐kǒng:惶惧,惊恐。

huāng僻pì:人迹罕至且偏远。

tā败:塌陷破败。

kū髅lóu: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副骨骼。

取缔dì:明令取消或禁止。

xiāng嵌qiàn: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kuì怍zuò:惭愧。

zhì笨:呆滞笨拙。

yǔ:弯(腰)曲(背)。

zhǒng胀zhàng:肌肉、皮肤或黏膜等组织由于发炎、淤血或充血而体积增大。

 

《老王》练习说明

【思考探究】

一 读完这篇课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命运、平等、尊重、同情、人道关怀……你能结合课文内容,围绕其中的一两个词语谈谈感受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阅读感受,探究作者与老王交往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答案:人道关怀的体现是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个体生命、个体人格、个体价值,尊重和保障法律赋予的个体权利、个体尊严。作者一家关心老王的生计,尽可能地照顾老王的生意,尊重老王,让他有尊严地挣钱;而老王知恩图报,在作者一家最狼狈的时候,不避风险,倾力相助。善良之心互相传递、互相支撑,正是基于平等意识的“人道关怀”。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让“人道关怀”照耀社会的每个角落,保障每个个体的合法权益,让忠厚善良、吃苦耐劳的“老王”们,能够凭借诚实劳动,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本题回答时少加限制,言之有理即可。

二 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体会“我”付钱给老王的深层用意。

参考答案:作者虽然在“文革”中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不要他减半收车费,不让他白送钱先生看病,不白拿老王的鸡蛋和香油)。“钱”在作者这一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三 细读课文中“老王来送香油鸡蛋”的段落,探究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2.在这部分中,又为什么要详写老王的肖像、神态以及“我”的心理活动?

3.怎么理解作者所说的“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注重从对人物的外部描写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参考答案:

1.因为这部分内容记叙的是集中体现作者一家与老王珍贵友情的一幕,也是老王向作者一家表达敬意,令作者既感动又愧怍的一幕。

2.阅读前文,读者印象中的老王应该是一个面容和善的老人。而当作者“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画风突变,令人不由联想到“相框中的遗像”;“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这副恐怖的面容,不由令人联想到“僵尸”。作者接着描述自己的心理活动:“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暗示作者从直觉出发,已隐约感到老王身上散发的死亡的气息。作者详细描写老王骇人的病容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为后面自责因受惊吓而忽略老王的心意做铺垫。

3.作者害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本能地被老王骇人的病容吓到了;二是担心老王马上就会倒下,“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所以,作者在害怕的心理下,条件反射式地拿钱给老王,也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事后看来确实有失礼貌,显得“糊涂”。

四 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表情达意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一般什么情况下说“当然”?“当然”用在这里,流露了“我们”什么样的心理?)

2.他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从”和“压根儿”强调的是什么?“大概”同“压根儿”是否矛盾?)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既然来了,免得托人捎了。

(“我”为什么这么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揣摩语言的深层含意。

参考答案:

1.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

2.“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3.“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

 

【积累拓展】

五 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作者为什么“愧怍”?这种“愧怍”的感人之处在哪里?结尾往往是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以后的阅读中不妨多留意一下结尾的语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全文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情感,深入解读主题。

参考答案:

“愧怍”的理解之一:老王抱病上门送礼要表达最深的谢意,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完全领会老王的用意,仅以金钱回报,与老王没有进行更多的交流,作者感到对不住老王的情义。理解之二:作者反思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的帮助。这样做貌似对得起老王,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作者一家的情。最后老王送鸡蛋和香油,自己不是感激地收下,而是又拿钱回赠老王,作者懊悔这样做等于“侮辱”了老王的心意,回想起来,老王似乎是带着伤感和遗憾离开自己家的。所以作者一直“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作者为自己的自命清高、不解人意而“愧怍”。

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剖,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老王》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细读,体会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珍贵情谊,理解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之美。

这个教学重点包括理解人物形象 (特别是人物的品质),赏析作者按特定顺序、线索 将细节串联起来的写法,品味作者描写老王的语句,等等。总体而言,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老王(包括“我”)的善良。

2.结合时代背景,解读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的丰富内涵。

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或者说作者究竟做了什么事,特别值得老王临终前送“大礼”呢?这需要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从细节中推究,由此深入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

3.探究作者对老王心怀 “愧怍”的深刻原因,体会作者在平和语调中流露出的叹惋和感伤。

反观 “我”对老王的态度从 “同情”到 “愧怍”的变化,由此理解 “我”和老王交往的实质,反思那种居高临下、缺乏真正尊重的同情,感受作者的自我批判精神。这个角度的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层次较深,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讲解。

 

一、整体把握

杨绛说:“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隐身衣》)经历过时代和命运的剧烈起伏,杨绛对人性的认识更加深刻。她非常感念那些在苦难岁月中保持高贵人性,在自己一家落难时,释放善意,甚至施以援手的普通人。老王就是这样一位令作者夫妇难忘的布衣之交

散文《老王》写于1984年。全文围绕与老王的交往展开叙述内容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全文的前四段。第一段,只用21个字,便明确交代了“我”与老王的身份差异,展现了“我”与老王之间融洽的关系;第二段,介绍老王艰难的生计和孤苦的身世;第三段,讲述老王的生理缺陷;第四段,描述老王寒酸的栖所。这一部分,多角度展现老王孤苦寒微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

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与老王交往的三个片段。回忆老王送冰的往事,表现老王的老实厚道;回忆“文革”期间,老王热心送钱锺书先生看病,展现老王的善良仁义;回忆老王在“文革”中生计愈加艰难,凸现老王的孤老贫穷。三个片段,叙述简略,表达了对老王的尊重、感激和同情

第三部分老王临终前赠送香油和鸡蛋,既表现了老王的深厚情意,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念和愧疚之情。全文的情感达到高潮

纵观全篇,作者通过回忆老王窘迫的生活状况以及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老王与作者一家珍贵的友情,凸现了孤苦寒微的老王纯朴、仁义、善良的品性,表达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讴歌,对不幸者的悲悯关怀,对自身的反省,以及对命运的慨叹。贯穿全文的情感脉络是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尊重、感激和愧怍。

本文延续了杨绛散文的一贯风格,温婉简淡、气度从容而又意味深长。本文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娓娓讲述老王的故事,平和的语调中,时时流露出叹惋和感伤。

 

二、素养提升

1.引导学生咬文嚼字,从近乎白描的叙述中体会作者的深情。

比如,品味“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没什么亲人”“也许是得了恶病”“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等描写,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对老王的深深同情;品味“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这样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老王的友善、关心和帮助。

 

2.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关注前后文之间的呼应,探寻人物行为的合理逻辑。

比如:第5段中,“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这种显而易见的“亏本买卖”难道仅仅因为老王“最老实”?只有联系前文,才能从前后两部分的微妙联系中找到人物行为的合理逻辑

从前文看,老王是“单干户”,“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对于生计艰难的老王来说,“车费减半”“大一倍”“冰价相等”这样的“大手笔”明显不符合生活逻辑,因而定非普惠之举。那么,对老王这样做的合理解释是什么呢?这要从前后文的细节对比中探寻缘由:“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甚至恶意揣测“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而作者一家不但“常坐老王的三轮”,“和他闲聊”,还“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老王能够感受到作者一家在物质上的照顾和帮助,在精神上的尊重和关怀。于是,在老王眼中,为作者一家蹬车送冰,不仅是一单生意,还是一份交情。他以简单直接、实实在在的方式表达谢意,这便是对这家人多出力、少收钱。

 

3.适当补充背景材料,引导学生从特殊时代背景出发,体察老王身上的人性光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读者,耳闻目睹的是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物质日益丰富、文化日益繁荣,文明日益进步,对“文革”中的各种疯狂举动也许难以想象。因而,对于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的举动,以及“你还有钱吗?”的关切所散发出的道德勇气和人性光辉,年轻教师未必能够深刻领悟,遑论少不更事的学生。所以,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十分必要。

请注意,文章开头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而“文革”中“我自己不敢乘三轮”。在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蛇神”之后,杨绛变得谨小慎微,生怕坐人力三轮车被指责为“剥削劳动人民”,招来更多的伤害和侮辱,所以“不敢乘三轮”,只能“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而与杨绛的“不敢”相比,老王却甘冒被革命群众检举揭发的风险,不仅热心地送“反动学术权威”去医院,还诚心诚意表示:“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这是一份多难得的情意!一种多么稀缺的善良!可见,老王对善恶有自己的判断,他只要认定这一家是好人,就尽其所能去帮助他们,这就是道德力量。另外,对于钱锺书这位“反动学术权威”,老王没有紧跟“潮流”直呼其名,而仍尊称其为“钱先生”,可见老王内心有稳定的是非标准,这也是难能可贵的道德勇气。

“我”一定要给老王车钱时,他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这进一步表明老王对作者夫妇二人的关心,其言外之意:“你们的钱还够过日子吗?能省就省吧,现在不比从前了……”作者何其敏锐,怎能感受不到老王的善意?当时,“我们夫妻双双都是‘牛鬼蛇神’,每月只发生活费若干元,而存款都已冻结,我们两人的生活费实在很紧”(《我们仨》)。由此可见,“我笑着说有钱”之中包含着多少苦涩,又包含着多少感激!而“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表明生计艰难的老王没有彻底拒绝车费的勇气,但他又担心作者为了让自己体面地收取车费而故作轻松,这正是善良与善良相遇的真实人性。“文革”后,杨绛在《控诉大会》中感叹道:“避我只在情理之中,我没有怨尤。不避我的,我对他们至今感激。”作者对敢于和自己并肩而行的人都至今感激,更何况老王这份情义和担当。只有从时代背景出发,我们才更能看清老王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知

 

三、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文中老王送香油和鸡蛋的行为?老王临终前送给作者一家的香油和鸡蛋不仅价格珍贵,而且饱含深情厚谊。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食品、衣服、工业日用品需要按照政府发放的各种票证限量供应。买布要凭布票,买粮食要凭粮票和粮本,香油和鸡蛋更是市场的短缺食品,凭“副食本”限量购买。因此,老王送的一瓶香油,还有一二十个“新鲜的大鸡蛋”,不仅价格贵,而且超出一位普通市民一个月的额定购买量;也就是说,老王的这份厚礼必然用去他积攒多时或用钱物交换来的票证,而且动用了不少积蓄。

问题是,老王为什么这样做?假设:老王想拿香油和鸡蛋到作者家换些钱,死后可以缠着“全新的白布”体面下葬。这个假设很难成立,原因有二:第一,香油和鸡蛋成本昂贵,加价转卖,必定价格更高昂,如果作者为满足老王换钱的心愿,高价购买香油和鸡蛋,就不必对老王心怀愧怍。第二,高价转卖的行为与老王的个性以及他对作者一家的感情难以统一。

再假设:老王临终前,要送一份厚礼,表达自己对这一家人深深的谢意。这个假设合理之处有二:第一,老王举目无亲,微薄的“财产”无人继承。在去另一个世界之前,他可以倾尽所有,向这个世界上给他最多关心和温暖的人致谢,这样做合乎情理。第二,作者一家同情老王的孤苦,一直照顾老王的生意,对他十分尊重,也十分关心,老王前来致谢也合乎情理。但是,这个假设也有令人困惑之处:作者究竟做了什么事,特别值得老王临终前送大礼呢?让我们回到文本,从细节中推究。

第一,老王的生计陷入难以维持的窘境。

“文革”中“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表明老主顾们不仅“不敢”,而且也不能再坐老王的车了。而老王“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那么,他的生活来源是什么呢?“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见“这位主顾”是老王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这位老先生既不可能天天上班,也不可能天天跑医院、逛大街,可以想象老王的生计何其窘迫。作者的关切之中,包含着对老王生计的担忧。

第二,作者一家也在落难之中,双方互施援手。

从作者与老王的对话看,老王与作者一家常有来往,而且,老王生病之后,“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那么,老王有什么理由经常与作者一家来往,他“扶病到我家来”做什么呢?

作者在《我们仨》中记述,从“干校”回来后,为避强邻,他们搬了家,而搬家之后钱锺书由于哮喘发作,导致大脑皮层缺氧硬化,很长一段时间,话说不清,写不了字,走不动路,杨绛忙里忙外,辛苦可想而知。从“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推测,老王常来作者家的理由很可能是帮忙。就是说,老王同样关心着落难的作者一家,时常主动前来帮忙;而作者也尽力关照老王,尽量不让他帮忙之后空手而归,而且一直关心老王的病情,直到老王一病不起。作者一家和老王在对方困顿时互施援手,老王十分珍重与这家人的情谊。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加之作者一家对老王一贯的尊重、关心、同情、照顾,那么孤苦无依的老王,临终前送香油和鸡蛋,就不仅仅是在表达谢意,也是在表达他对这个世界最温情的留恋。

2.为什么作者“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

作者一家让孤独的老王感受到人情的温暖,所以老王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抱病登门用自己的方式致谢。然而,作者却没有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见面,也没有完全领会老王当时的心意,忙乱中,习惯性地回赠老王钱款,自认为不让老王在钱上吃亏,就是对老王最大的善意。而不善言辞的老王也不愿拂了作者的美意,接受了带着关照之意的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作者回过神来,忽然感到抱歉,又产生了不祥的预感。当得到老王的死讯后,“抱歉”升级为“不安”,所以作者通过“一再追忆”“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来安慰自己,说服自己。

若干年后,作者才明白,自己一直充当给予者,从来没有接受过老王的回赠和无偿帮助。这样做貌似对老王好,却让老王始终觉得欠了情。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希望送一份厚礼表达感激,作者却用给钱的方式,让老王的临终愿望落空。命运就是这样阴差阳错,作者为自己对老王的亏欠永远没法弥补而“愧怍”。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4年2月6日20:00:2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17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