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题型

2023年9月10日14:56:11八年级上册语文133阅读模式

1高频考点课内古诗词

《蒹葭》、《观沧海》、《饮酒》、《木兰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幽州台歌》、《次北固山下》、《使至塞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行路难》、《黄鹤楼》、《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钱塘湖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泊秦淮》、《夜雨寄北》、《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登飞来峰》、《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游山西村》、《渔家傲》(天接云陶连晓雾)、《南乡子(何处望神州)》、《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过零丁洋》、《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已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2其他古诗词补充

《赤壁》、《雁门太守行》、《春望》、《江南逢李龟年》、《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江南》、《无题》、《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方法点拨

(一)观沧海(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2.鉴赏

全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内容梳理

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答: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答: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盎然生机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2)赏析重点语句

①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展现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展现大海之大,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派。

②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象?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抚今追昔,他的心情和沧海的浪涛一样汹涌澎湃。所以才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想像,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结合背景)

在这里,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饮酒(魏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2.鉴赏

这首诗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1)内容梳理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①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

答: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②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答: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2)赏析重点语句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答: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

答: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2.鉴赏

这首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要过于伤感。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又表示自己和他一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1)内容梳理

①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答:城阙、三秦、风烟、五津 。一近一远,一明一暗,对比强烈,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②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2)赏析重点语句

①研读与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答: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这一句往往就是名句) 海内:四海之内,指全国 比:靠近,挨着。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四)登幽州台歌(唐代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2.鉴赏

这组诗中,诗人慷慨怀古,把个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展放于宏阔的历史背景中,风格深沉悲壮,一扫齐梁以来绮靡病态的诗风。不仅如此,这首诗唱出了历代志士仁人壮志难酬的忧愤,知遇难逢的孤独,时不我待的焦灼,悲怆中激荡着豪情,质朴中蕴含着深思,成为一首震振人心的千古绝唱。

(1)内容梳理

①前两句诗是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答: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而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②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答: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③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答: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首诗看起来比交消极,但其实则不然,他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④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答: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 我看见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诗人独自站在幽州台上,他仰望长天,俯视大地,潸然泪下。

(2)赏析重点语句

①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②“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独怆然而涕下”体现了什么?

答:孤独寂寞凄凉;体现了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五)次北固山下 (唐代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2.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1)内容梳理

①《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答: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2)赏析重点语句

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阔”字好在哪里?

答:这里的“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这句诗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句诗被前人评价为“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和“入”两个动词使之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散黑暗;江春在旧年将尽时闯入人间,将赶走严冬。(语言上炼字炼句) 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时间过得真快,美好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事情总会向前发展。

3拓展

①“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句与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里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②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

例: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于光中的现代诗《乡愁》。

(六)使至塞上(唐代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译文

朝廷的使臣将到边防慰问,轻车简从,行进在居延地区。

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秋天归来的大雁已飞入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的上空。

烽火台上燃起的一道孤烟在广阔的沙漠上冲天而起,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落日之残红。

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报告都护正在前线大破敌军。

2.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个人际遇的惆怅,透露出诗人幽微难言的抑郁、激愤之情,以及对祖国风光的热爱和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美。

(1)内容梳理

①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答:问边。

②“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答:孤寂、激愤、抑郁。(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③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

答: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④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廷之外时——激愤抑郁;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慕。

(2)赏析重点语句

①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这幅图画具有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线条美(直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层次丰富 长河落日圆);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青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答:“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七)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代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译文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2.鉴赏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1)内容梳理

①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答:描写了“杨花”和“子规”。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②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③“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答: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④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答:愁心。

⑤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

(2)赏析重点语句

①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答:“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还含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3拓展

①以月寄情的句子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八)黄鹤楼(唐代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2.鉴赏

这首诗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

(1)内容梳理

①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寂寞、惆怅。

②“空余”一词表现了怎样的意境?“空悠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空余”突出黄鹤楼的清寥、孤寂感。“空悠悠”突出白云的清浮飘荡。联系上下联,两处“空”字表现写物写景,实则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的感叹。

③赏析颈联

颈联写登上黄鹤楼所见之实景: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浓绿。诗人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

④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答: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⑤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2)赏析重点语句

①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九)望岳 (唐代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译文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看不尽它的青色。

大自然把山岳的奇异景象全都赋予了泰山,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2.鉴赏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游山东初经泰山时,是杜甫现存作品中最早的一首。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勇于进取,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以及乐观自信的精神。同时也透露了诗人不止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豪言,也体现了诗人想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

(1)内容梳理

①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时间是从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

②《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答:首联是远望 ,颔联是近望 ,颈联是细望 ,尾联是俯视 。

③“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景,用细节描写,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④“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

答:“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⑤“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这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⑥“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答:“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⑦“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赏析重点语句

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

答: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运用双关,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人生顶峰、实现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十)钱塘湖春行 (唐代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2.鉴赏

(1)内容梳理

①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 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答:水、云、莺、燕、花、草;春水初涨平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早春。

②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的早春之景。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从尾联可以看出。

③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2)赏析重点语句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句中“几处”、“谁家”,改“处处”、“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答:文章写的是初春 “几处”和“谁家” 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如果换成了 “处处”和“家家”,那就不是描绘的早春之景了。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答: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③请赏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答: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西湖早春的妩媚和生机:”乱花”“浅草”分别表现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渐欲”、“才能”表现了春天的发展变化,这些词语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3.拓展

描写春天的古诗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唐)杜牧

(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唐)孟浩然

(4)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唐)贺知章

(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早春》(唐)韩愈

(十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

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

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

2.鉴赏

本诗是刘禹锡回赠白居易的诗作,诗中曲折地表达了诗人遭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心境,同时诗人在逆境中仍有积极乐观的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欣赏和敬佩。

(1)内容梳理

①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答: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②本文运用了什么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答: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向秀经过亡友嵇康、吕安旧居,听见邻人吹笛,因而写了《思旧赋》追思亡友。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典出《述异记》传说晋人王质进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片刻,童子问王质为何不去,王质才惊悟过来,见斧柄已经腐烂。回到家乡,已历百年,无人相识。刘禹锡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③本诗的主旨

答: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表现诗人坚定和乐观的精神。

(2)赏析重点语句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同时也表达出豁达的情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意,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②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十二)泊秦淮(唐代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1.译文

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2.鉴赏

《泊秦淮》是杜牧游经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诗人泊舟于此,眼前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与忧愤。

(1)内容梳理

①表达方式上分析,此诗的第一句写景,第二句叙事,第三、四句则是议论

②请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烟、水、月、沙、酒家、秦淮河,其中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的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③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全诗表达诗人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或者: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2)赏析重点语句

①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烟笼寒水月笼沙”所描绘的画面。

答:轻轻的雾霭,淡淡的月光,笼罩着透着寒气的河水,笼罩着两岸沉寂的沙滩。

②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描写出青的烟雾和惨淡的月光笼罩着寒冷的水和细沙,描绘了一幅朦胧淡雅而又冷清愁寂的水边夜色图。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③“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展现出什么景象?

答:“烟笼寒水月笼沙”——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④如何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

答:这两句诗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 诗人在此用了曲笔。表面上是在斥责歌女,实际上作者的真实意图是在讽刺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商女唱的歌主要取决于座中点歌、听歌的人,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这帮有权势的人。他们不以国事为怀,每天聚在一起寻欢作乐,这是在走南朝亡国老路。因此作者表面斥责歌女,实际矛头直指高层。这两句诗用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⑤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weinxin
向上吧同学
扫描二维码获取学习资料
  • 本文由 发表于 2023年9月10日14:56:11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cztogz.com/9376.html